《国际循环》:目前我国BMS使用比例越来越低,甚至在部分医院没有BMS,而欧洲及美国则保持一定数量的BMS使用率且有上升的趋势,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? 陈纪林教授:2006年9月份欧洲心脏病会议的2项报告提出药物洗脱支架(DES)的安全性问题后,BMS的应用比例开始增高。尤其在美国,因为美国在此问题提出之前DES的应用已占90%,所以降温得比较厉害。欧洲原来也未应用过多,DES大约占50%~60%,故对欧洲的影响并不是很大。我们国家开始时,许多地方医院DES供应比较少,有很多的地方医院仍然用BMS,像阜外医院这类大型医院DES供应比较齐全,应用比例已经超过90%,反而有BMS供货不齐全的情况,有时我们计划置入BMS时会找不到型号,只能用DES。所以DES应用比例高的客观原因之一是厂家提供BMS的情况不好。希望今年招标时能够有单独提供BMS的公司,以避免DES应用过多的问题。 《国际循环》:您如何评价杂交冠脉血运重建技术? 陈纪林教授:杂交是结合外科手术和介入二者优点的最好治疗方法。从外科CABG的角度,如果要用左乳内动脉(LIMA)作为桥,它的10年通畅率可达90%,该疗效已经超过DES的疗效,所以应用LIMA搭前降支桥对患者来说是获益最大的。从支架的角度来讲,右冠状动脉和回旋支的再狭窄率要低于前降支,大隐静脉至右冠脉和回旋支的桥其远期疗效并不优于DES的远期疗效。所以如果能施行杂交手术,就等于将两种手术中疗效最好的部分结合起来,达到强强联合的最佳效果。至于杂交手术的适应证最初选择前降支CTO病变,估计介入成功率低的病例,但目前适应证已明显放宽,例如介入治疗有较高的并发症的前降支明显弯曲钙化病变,左冠脉主干分叉病变亦可选择杂交手术的方法等。 《国际循环》:请您谈一下远端保护装置应用的技术和适应证。 陈纪林教授:远端保护装置现在应用的不是很多,国际上有几项临床试验得出的结果是阴性的,所以对于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,远端保护装置也不是作为常规应用,只是部分应用,对于血栓量比较大的,可以采取远端保护装置。实际上现在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即直接抽吸,当血栓量大的时侯,不必用远端保护装置,因为该装置比较贵,操作起来比较复杂,而采取直接抽吸法省钱又简单。所以目前从发展趋势来讲,远端保护装置应用的指征越来越窄。现在主要应用在桥血管病变上,特别是桥龄比较长的(超过3年以上的)静脉桥,这种情况下放支架很容易造成无再流现象(no reflow),因为斑块碎屑可以造成远端栓塞和痉挛,所以这种情况下一定要用远端保护装置。目前远端保护装置摆在第一位的适应证是桥血管病变,第二位适应证是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。 《国际循环》:请您谈谈今年CIT大会与去年相比有哪些特色? 陈纪林教授:我认为今年CIT大会与国际接轨的程度比去年更好一些,CIT会是与TCT,同时也是和EuroPCR等多家国际大会联手举办的,今年相融的程度更深了,例如来阜外医院做手术的专家,都是非常著名的国际介入专家,当然CIT会议与国际会议融合以后,有很多精彩的报告,很多最前沿的研究被拿到CIT上公布。这都是非常好的现象,也预示了今后CIT会议会越来越国际化,在国际上也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。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国际循环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 发表评论需登陆